扫码关注我家在线

打开微信“扫一扫”

搜索历史 清空历史
热搜词
央美第二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暨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圆满结业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一行在学院领导陪同下参观展览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致辞

党委书记高洪致辞

乔晓光主任汇报课程总结

嘉宾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师生合影

2016年3月17日,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暨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结业展览在5号楼教学展厅开幕,展览集中呈现了剪纸、木雕、玉雕、建筑营造传承人的创作成果。同期举办了第二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结业仪式以及研讨会,为历时四个月的研修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院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王晓琳,中央美术学院非遗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小组导师吕品晶、萧立、卓凡以及此次结业的全体学员参观了展览并出席研讨会。

在现场观看了学员们的创作并听取完剪纸、木雕、玉雕、建筑营造四个专业小组导师及学生代表的课程总结和教学感想后,项兆伦副部长高度肯定了中央美术学院开展非遗培训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他指出,美院的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对当地文化、民族传统的尊重,对传承人开展因材施教,同时积极向民间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平等沟通、保护个性、发现价值、激发潜能,希望将中央美院的成功经验纳入今后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工作指南中。

党委书记高洪在发言中谈到,中央美术学院将继续推进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培训工作,同时致力于非遗相关学科建设的努力,具体落实文化部关于高校在传统工艺所在地建立工作站的设想,并将其与中央美院的实习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把中华民族非遗技艺发扬光大而做出自身的努力。

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暨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研修班”)是文化部发起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的组成部分。此次“研修班”立足于2015年上半年中央美院首届“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高级研修班”的成功经验之上,邀请了剪纸、建筑营造、木雕、玉雕四个领域共计38名优秀的中青年非遗传承人带着已有的技艺与经验,进入国家最高美术学府,和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助教共同探讨本领域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为不同门类、不同地区之间的非遗类型交流提供了平台。

目前,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空心、文化断代等各类问题突显,非遗的自发性传承趋向弱化,现实在呼吁着文化自觉传承时代的到来。如何继承活态文化传统、如何做好非遗“技艺”与文化“记忆”两方面的知情与交接、如何让丰富多样的非遗传统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中国所有中青年非遗传承人不可回避的问题与挑战。 在这样的问题与困境下,“研修班”将整个研修过程分为教学-创作-展览三个阶段。

乔晓光教授在课程总结中谈到,中央美术学院在去年四月成功举办首届培训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了“三知”的教学方针,即“文化要知情”、“技艺要知艺”、“发展要知辩”,首先传承人要成为社区文化的“知情者”和“持有者”,其中不仅要知道民俗文化和禁忌,也要知道社区传承的情况,这也是“知艺”与“知辩”的基础和前提;“技艺要知艺”主要着手从传统技艺之“艺”的层面进行探讨与交流,倡导传承人秉承上一辈传人精湛的传统技艺水平,能保持本社区技艺传承的代表性;“发展要知辩”即在文化持有与技艺精湛的基础上,面对社区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新时期,辩证地对待传承与创造的可持续之路,为社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寻找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寻找存活与发展的新方式。

在“三知”概念的指导下,一方面,中央美院的研培提倡“让传承更加传统”,传人在被大学尊重的传习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到传承传统的深刻意义与长久的生命力。但同时,面对非遗依附的社区文化生态的深刻变化,如何“创造性传承”的问题也尤为突出,但创造性传承不是另起炉灶和从零开始,而是在非遗传承从“文化自发”走向“文化自觉”的过程中,为非遗的社区传承寻找存活与发展的新方式。

教学资源管理中心/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6年3月22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我家在线」立场

本文已被收藏在:

相 关 文 章

大 家 都 在 看